找到相关内容11381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亮起一盏心灯

    纨素之服,换成棉布僧衣,舍弃金玉之宝,托钵四处化缘。我们不得不相信他们视功名富贵如尘土,把大千世界放在眼前用显微镜审视的空阔心境。  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和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,有得人喜欢权势富贵,有的人喜欢功名荣誉,有的人喜欢清贫平淡,有得人追求精神大自在,各种选择对个人而言,只要遵从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求,身心统一不背离,就是最好的选择。   然而现实生活中,身心背离的现象屡见不鲜。有的人明明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1996106.html
  • 扬州鉴真学院首届本科预科班毕业典礼隆重举行

    了厚望。   最后,沈祖荣副局长在会上致辞,他代表省宗教局对毕业生表示了祝贺,并提出了殷切希望:一是象鉴真大师那样,追求高尚,爱国爱教;二是象鉴真大师那样,追求卓越,精进敬业。三是象鉴真大师那样,追求圆满,和谐共进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|毕业典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7/10193425978.html
  • 生命的馅[林清玄]

    面包,是第一种层次;为了品味而买面包是第二种层次;又能充饥又能品味,是第三种层次。   人生的追求也是如此,有的人只顾物质而不顾心灵;有的人为了强调心灵而鄙视物质;只有视野开阔的人,才知道心灵与物质平衡的重要。   物欲的追求与心灵的追求乃是天平的两端,一个有慧心的人自然可以找到既可充饥又好吃的面包。   走出面包店,我想明天再买花生面包吧!然后我就边走边吃刚出炉的奶酥面包,热气腾腾的,滋味...

    林清玄

    人生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0260033766.html
  • “贪”和“愿”等心行的差异

    自然消失。  缘起之法如同梦幻,虽无自性而能现起种种作用。轮回如幻,菩提亦如幻。但因如幻之菩提能利益如幻之众生,我等不应因其如幻而放弃追求。  学佛者:   学生只是意解到“脱离对立的……是对立后的能...后学初期不敢去想“追求”,“追求”要等后学证得“无思维而起念”时才行。这点后学特想听听诸位大德的教导。  zf:   在下猜测,学兄不敢“追求”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搞清“贪”和“愿”等心行的差异。客观上一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4645430.html
  • 江苏省常州市宗教界人士举办座谈会话和谐促发展

      2008年10月17日下午,江苏省常州市召开宗教界人士座谈会,五大宗教团体副秘书长以上人员围绕“和谐”这个主题畅所欲言。与会人员在发言中表示,虽然各自信仰不同,宗教教义教规不同,但有很多地方却是相通的,各宗教都追求和谐,注重平等和关爱。作为宗教团体和场所的负责人要做好榜样,发挥宗教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优势,带领广大信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,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。

    佚名

    |和谐|宗教界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10/16340530906.html
  • 理净法师答:如何摆脱俗心!活着自在?

    理净法师答:所谓“俗心”者,是指众生的烦恼之心,而烦恼是因众生的虚妄分别而有。人们对物质和名利的执著追求,而起贪嗔痴无明烦恼;由此贪嗔痴使得众生轮回六道不能出离,失去了自由和解脱。所以,要活的自在就要“放下”,放下对五欲的追求,放下对名利的追求。当人们放下对名利的追求时,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自在解脱。因此,佛陀教导我们要破除“我执&...

    理净法师

    理净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8/12/20135433563.html
  • 理净法师答:如何摆脱俗心活着自在

    如何摆脱俗心!活着自在?(提问者:wm198710) 理净法师答:所谓“俗心”者,是指众生的烦恼之心,而烦恼是因众生的虚妄分别而有。人们对物质和名利的执著追求,而起贪嗔痴无明烦恼;由此贪嗔痴使得众生轮回六道不能出离,失去了自由和解脱。所以,要活的自在就要“放下”,放下对五欲的追求,放下对名利的追求。当人们放下对名利的追求时,自然而然就会得到...

    理净法师答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61677728.html
  • 陈兵答:如何正确地看待欲望?

    欲望,通常指驱使人想望、追求某种东西的内在动力。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,欲望的性质可分为三种:即善、不善、无记(非善非恶)。善的欲望需要发扬;恶的欲望需要压抑;除此而外,还有非善非恶的欲望,如...、非分的贪占、追求。贪欲的危害,古人早就有深刻的认识。《老子》云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”婆罗门教、基督教、儒学等...

    陈兵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550680404.html
  • 谈谈呵五欲

    到庙里,又或到了庙里还要选择这个房间向阳舒适,那个房间隔音好等。这样修学佛法的人,他的心停留在对外物的追求上,尽管追求的是一种安静的环境,有利于自己修行,但若心主要用于对外在条件一定要满足才能继续修行的追求上,则正好与禅修的宗旨相违背,无法做到进一步的法相应。所以在客观上有了适当环境之后,“呵斥五种欲望”就是禅修之前的准备工作。  具五缘是外在条件的满足,呵五欲就是对内在条件的要求了,即消除对外缘...

    圆刚 圆礼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4855980.html
  • 祈竹仁波切答:有些人能见到佛与菩萨等,甚至能与之沟通或得他们之放光加持。为甚么我诚心礼佛多年,却从未见过佛陀呢?

    追求'见佛'或'得佛放光加持'。修持的人若不修内心而只懂追求外在的异像,是本末倒置了。 ...

    祈竹仁波切

    狮吼棒喝佛教问答录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442612972.html